日期:2022/7/20 10:06:24
CI在操作过程中,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:
首先,要考虑企业与专家的关系。
实际上,CI的操作70%以上应该归功于企业,CI策划的投入和策划是有限的。但CI推广的价格非常高,这需要企业有足够的实力。建设银行CI的导入大概200来万,但是其推广准备花6个亿。
CI是两者合作的结晶体。因此,企业对CI的认识应该放在一个合适的位子上,如果企业期望把管理、经营全部交给CI去处理的话,这样必然是失败的。因为你对CI的期望不准确,CI是有用的,但不是万能的。尤其是当企业的产品质量不行,款式不行,整体和发展思路不对,这个时候用CI去救它,就非常困难。
作为专家来说,也是这样。是不是能够让更多的专家抱起团来,改变仍然是似是而非、模棱两可的决策体系,告诉企业家,你去怎么做,而不是告诉他,这样做有这个优势,那样做有那个优势。
目前全国CI专家团有三十几个,我觉得这是好现象,而且即便是广告公司,也开始聘请外援。
CI是企业与专家之间的强强合作。这一点特别需要强调。只有一个强大的专家体系,才有可能为企业服务好。中国的企业家不是傻瓜,尤其是现在成功的中国企业家,都是素质非常高的,都是见过很多风浪,对本行业是非常熟悉的。要为他们作参谋,如果不是一个智囊团体的话,那就会显得非常可笑。
CI必须考虑到它的独特性,它是一种内在个性和外在包装的统一。CI表面看起来,可能是一个包装,但实际上它强调的是个性。
长期以来,我们并不强调个性,从做事到做人都强调共胜,希望强调服从群体,这个精神当然很重要,但是如果没有个性的话,人们就缺乏识别,因为我们塑造形象,无非就是强调五个度:知名度、美誉度、定位度、指明度、忠诚度。这五个度的树立都是以企业个性为特点的。但是我们众多企业在企业个性上是做得不够的,个性系统很弱化,企业品牌个性保护也很弱化,如娃哈哈。娃哈哈开始开发这个品牌是成功的。名字好,前面两个产品开发极为成功,第一个叫“喝了娃哈哈,吃饭就是香”。做父母亲的知道给孩子喂食是很苦恼的事情,“喝了娃哈哈,吃饭就是香”,父母亲很欢迎;第二个产品也很好,“香蕉苹果哈蜜瓜,芒果草莓水蜜桃,四季鲜果味,天天娃哈哈”。一个小女孩说:“妈妈我要喝。”小孩子说:“妈妈我想喝”,父母亲马上失去理性,两个产品成功了。但成功以后应该考虑这个品牌的个性,可以搞成中国儿童的第一品牌,甚至可以考虑和迪斯尼抗衡,可以开发儿童服装、儿童玩具、儿童出版物。但是娃哈哈后面的发展就有点乱套,第三个产品出来,是“八宝粥”,然后是“冰糖燕窝”,叫“冰糖燕窝好气派,送给你的丈母娘。”娃哈哈给丈母娘,就显得定位不是很准确。然后是“娃哈哈关帝白酒”,然后是“娃哈哈房地产开发公司”,这种品牌给人感觉似乎缺乏安全感。本来是一个个性非常好的品牌,最后把它搞得非常模糊,这非常可惜。
因此,一个品牌保护,它有很多办法。比如麦当劳,我们都知道麦当劳是世界第一快餐,每隔15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的麦当劳店产生。但是有谁知道麦当劳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三大飞机制造公司之一。麦道公司就是麦当劳控股的,但是麦道飞机生产出厂的时候,绝不会把黄色“M”印上去,而是有意地将其形象与麦当劳快餐形象隔离开来。
我说句话供大家参考,叫“树小不要过多分枝”。在我们的企业中有这种现象,企业整体实力不足,导致氧料供应不上。中国十个集团九个空,大量的集团公司只靠其主导产业。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浪费。
因此,个性化的色彩是CI的命根子。我们讲理念的时候,为什么特别反对“团结、求实、奋进、创新”这种词汇呢?它缺乏个性。中国企业的理念当中,有37%以上有“团结”,似乎中国不太团结,谁都用这个理念,对企业来说,就没有个性色彩。国外一些企业理念确实让人感觉过瘾。盾豪,“自豪地超越”。还有,“干毛巾里拧出一把水”,“每一个人就是公司”,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。
北京昆仑饭店搞理念的时候,开始有很多人不喜欢,现在事实证明这个理念还是非常成功。他们的理念是:“严抓狠管,升腾厚爱”,看上去好像很土。他们找了两位罚款员,要求每天罚到200元才能拿到工资。老总认为这么一个大酒店肯定有毛病,如果找不出毛病,只有两个原因:第一个原因就是不去好好找毛病,没有这个能力;第二个原因就是面子原因。为此,罚款员很认真地找毛病,先找大毛病,然后找小毛病,最后甚至眉毛化妆太长也罚款。
这种方式适合不适合我们先不管它,但是的确推动了企业的发展,这个理念至少很有个性。
中国在内部管理方面要做的事情特别多,有的问题理了很多年,到现在还没有理顺,比如,厂长与书记。有位老外问我,你们中国厂长和书记谁最大?我回答说:“我们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。”他说,“余先生,这话我不理解,领导与负责分不开,谁领导谁负责,不领导不负责,我没听说过领导的不负责,负责的不领导。”其实,厂长、书记都没有错,而是关系没有理顺。
另外,引起同志们注意的是,一定不要把CI当作VI,广告界对CI前段时间颇有异议,几次广告研讨会的时候,很多的广告学家很愤怒地说,所谓CI,就是设计界的暴利。如果CI只做VI,它对企业的帮助并不很大。
现在,在我们很多企业考虑导入CI的时候已经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,这是一个好事,尤其是我们做CI的时候一定要考虑CI的根基,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、企业的内部管理、营销网络。否则光是一个视觉,光是一个公关广告的话,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。
建立良好的权力机制很重要。
我觉得目前中国的企业要出效益,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管理上做文章,管理上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。比如内部管理关系理顺的问题,企业岗位设置问题等,企业发展的设计上,应当给全员最大的发展空间。目前企业人才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。企业不断膨胀,需要不断注入人才。而我们在CI操作过程中,往往忽视了这一点。我曾经给中国的企业家提过十六个字,“贤者居上,能者居中,功者居下,智者居策。”
所谓贤者居上,就是一把手一定要做好贤者。否则CI再做,规范化再搞,没有用处。我做过一家企业的CI,CI工作由办公室主任管,做了以后老总回来责问办公室主任,“这个事情你怎么搞的?!”办公室主任答道:“你不是叫我管吗?”老总说,“你管是叫你负责,但拍板是要我来拍板的。”好了,此后所有的岗位手册没有用处。这种做法,值得思考。
贤者干什么?毛主席说:“贤者出主意,用能人。”我们可以稍微改一改,“采纳主意,用好能人”,即“决策和用人”
能者居中。中层干部一定要能干。一个企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实际上是它的中层队伍。能不能真正责、权、利到位。放权要放到不乱,集权要集到不死,要在岗位设置中规定好。
功者居下。专业人才在第一线,一个企业要发展,一定需要有一大批专业人才,会计师、工程师。现在有很多企业看到这个人搞工程搞得不错,就把它提拔为副总,这种做法很不好。他搞得好,可以给他重奖,甚至比老总高五倍十倍,没有必要让他当官,因为很多人搞专业是能手,但做领导往往是外行。
智者居策,就是要有一帮智囊团作为你的决策参谋。
企业只有拥有良好的内部管理关系,才有可能有良好的运作和发展,CI方案才不会纸上谈兵。我目前做的18个企业当中,其中一大部分是中国第一品牌,但是,即便是这样的企业, CI做完以后,推广的水平也只能是60%左右,折扣非常大。原因是什么?关键一点是一个良性的企业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。如果避开这点,CI操作的效果就会打折扣,效果打折扣,人们就开始怀疑CI。目前中国CI的成功靠什么支撑呢?靠巨额广告费支撑。
因此,我觉得CI操作必须从根源上来解决问题,这样的CI才更有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