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原 因 | 解 决 方 法 | |
| 刀线在来印刷部分产生线状印疵 | 1.凹版滚筒上有划伤 2.刮刀上有划伤 3.刮刀上有微小尘埃附着 4.在印版滚筒或镀铬面有突出部分产生 |
1.重新研磨或重新制作印版滚筒 2.把刮刀换新 3.过滤油墨。加大擦墨压力 4.从凹版滚筒面除出这些部分,或重新研磨印版滚筒 |
| 网眼状印刷缺陷 | 1.油墨粘度过高 2.他墨干燥太快 3.刮刀角度太尖锐 |
1.降低油墨粘度 2.改用干燥速度更慢的油墨,但应注意防止网眼遮蔽 3.把刮刀角度作平 |
| 脱落(高光部分)在网点中会未印刷部分 | 1.印刷基底材料表面太粗糙 2.印刷压力过低 3.油墨在凹版滚筒的小槽里就干燥 4.印版滚筒上的油墨不足 5.油墨粘度过高 6.油墨流动不良 |
1.改用更光滑的基底材料。或者进行预处理涂布 2.检查印刷压力,如有必要,应增加印刷压力提高压印滚筒的硬度 3.使用慢干性溶剂 4.检查油墨供给装置及泵 5.检查油墨粘度 6.检查系、油墨供给装置及配管 |
| 脱落(全面刻槽部分)印刷画像面产生未印刷的白点 | 1.基底材料表面太粗糙 2.油墨粘度过度 3.油墨干燥过快 |
1.提高印刷压力及压印滚筒硬度,采用静电印刷工艺,使用有极性的溶剂 2.降低油墨粘度 3.减慢油墨干燥速度 |
| 静电引起的缺陷印刷面起毛 | 1.基底材料面有静电 2.卷纸含水量不够 3.油墨粘度过低 |
1.使用静电除去装置 2.提高卷纸含水量 3.提高油墨粘度 4.如果可能最好使用有极性的溶剂 |
| 比刀线更小的线状印疵在同一地方发生的线状印疵,从印刷面边缘发生的较短的线 | 1.印版滚筒破损 2.由于刮刀摇动而产生两条线 3.油墨中有异物混入 4.油墨粘度过程 5.凹版滚筒的小槽腐蚀太严重 6.静电 |
1.重新研磨或重新制作印刷滚筒 2.研磨或换新刮刀 3.过滤油墨,清扫刮刀 4.降低油墨粘度 5.检查凹版滚筒的小槽的深度 6.使用静电除去装置。对卷纸加以水分 |
| 印迹重叠有此现象,印刷质量就降低 | 1.第一色的油墨没有充分干燥 | 1.检查干燥装置,使用速干性油墨。减慢印刷速度。 2.不使用第二色的印刷机,而利用其干燥来干燥第一色的油墨层 3.改用粘着力更强的油墨 |
| 喷火口像火山喷火口那样的印疵 | 1.溶剂残留过多 2.加热过大 |
1.使用适合的溶剂混合物,改善干燥器 2.降低干燥器温度 |
| 卷纸错位卷纸对印刷机中心有横向偏位 | 1.印刷机中心找得不准 2.滚筒中心找得不准 3.滚筒上有油墨、塑料带或异物附着和积累 4.卷纸横向对位装置工作失灵 5.卷纸厚度不均匀 6.对某种薄膜加热过分(聚乙烯) 7.卷纸张力过低 |
1.检查印刷机小心对准情况 2.检查各滚筒的中心对准情况 3.清扫有异物附着的所有滚筒 4.检查和清扫卷纸对位装置 5.更换基底材料卷 6.降低卷纸温度 7.增加卷纸张力 |
| 飞白印刷缺陷 | 1.刮刀不良 2.油墨粘度过大 3.油墨干燥过快 4.油墨中颜料含量过多 |
1.检查刮刀装配状态 2.降低油墨粘度 3.使用慢干性溶剂 4.添加溶剂 |
| 起皱卷纸折翻及皱纹 | 1.卷纸边缘松驰 2.卷纸中央部分松驰 3.张力不适当,或基底材料本身有皱纹 4.基底材料卷绕在橡胶滚筒上的角度过大 5.轧点压力过人 6.橡胶硬度不够 7.机器布置不妥当 |
1.使用偏心滚筒。如机器不带偏心滚筒,则把塑料带卷统在滚筒一端来补正 2.使用弓形滚筒、张力调整滚筒 3.使用张力调整滚筒 4.调整卷纸绕卷角度 5.减低轨点压力 6.使用高硬度橡胶滚筒 7.研究滚筒装配位置 |
